本書重新考掘被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大敘述遮蔽的同志書寫(1849年至2001年),反思以父權意識形態為主導的近現代中國男性建構如何支配中國的同志書寫和性別政治。本書指出曾經作為中國性愛藝術的「豔史」傳統敘事癖好,發展到近現代中國是如何被民族國家以「性科學」為名的「性史」病理敘事機制所邊緣化,而這些轉變也非常弔詭地正是與近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男性建構並肩同行,並以民族國家男性建構的「同志」之名進行連結和互相詢喚。本書重新想像「同志」的系譜,解構中國民族主義的男性建構,並提出以「『老同志』-新同志」範式來描述那些在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或「社會性」論述的理論基礎上有所差異的不同男性建構表現。本書的分析對象主要是選取那些在中國大陸以男同性戀、「哥兒」或「兄弟」情誼或其他性/別議題作為敘事主軸的同志書寫,除了大量的舊報刊史料,其餘是自敘傳、私函、日記、筆記、小說、散文和詩詞,也包含從小說改編的同志電影、網路小說以及現有同志論述和反同志論述的再解讀。名人推薦 本書探討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男性欲望的流變以及其歷史意義。作者以同志論述角度切入議題,探索「豔史」與「性史」的辯證關係,以及其書寫與藝術創作的呈現。從王韜到王小波,從張競生到郭沫若,全書考證細膩,議論深刻,堪稱現代中國性別研究又一重要貢獻。──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許維賢的大作《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審思男同性欲望論述從晚清至今在華語文化的發展。除了結合了淵博的全球理論和前現代中國論述外,此書的重要貢獻在於批駁一些認為酷兒理論僅為西方英語世界獨有現象的謬論,並在正值茁壯的華語學術世界裡,注入了深具生動原創性的研究和理論。──裴開瑞(Chris Berry),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電影系教授 從男男情感和身體欲望為主的同性戀,到社會角色和氣質展現為主的男性建構,加上以革命情操和救國大業為主的國族打造,在許維賢精闢的歷史文學分析中編織成繁複而明確的軌跡,也寫出了「同志」概念在中國風起雲湧的時代氛圍中所形成的重要凝聚意義。──何春蕤,台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 一份非常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獻記錄。──韓依薇(Ari Larissa Heinrich),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副教授
愛情重補修:全人發展性教育理念與實務
教導青少年認識性
如何與子女談性問題
如何與孩子談性
人之初性本善
少年期的性教育
就是要扮裝:述說「性/別越界」的故事
我不再是同性戀
爺們的BL
衣櫃裡的親密關係:臺灣同志伴侶關係研 ...
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 ...
不敢說出口的愛
臺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
中國古代同性戀秘聞
同性戀者權利平等保障之憲法基礎
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 ...
日本男色物語:從奈良貴族、戰國武將到 ...
同志研究
我們活著
人性手記
酷兒啟示錄:臺灣當代Queer論述讀 ...
酷兒狂歡節:臺灣當代Queer文學讀 ...
Changing the news : the forces shaping journalism in uncertain times
Boundaries of journalism : professionalism, practices and participation
Multimodal discourse :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Exploring media discourse
Critique of information
Navigating social journalism : a handbook for media literacy and citizen journalism
社交媒體與新聞業
The three ecologies
News :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
Digital media and democracy : tactics in hard times
The reality of the mass media
電視新聞攝影:從新聞現場談攝影
Environmental politics : stakeholders, interests, and policymaking
Emergent feminisms : complicating a postfeminist media culture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Spotlight
Alternative media and politics of resistance : 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Cultures of mediatization
Mediatization : concept, changes, consequences
When we l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