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社會而設計》 時尚的外觀=剛上市就過時? 設計產品不再是「必需品」,而是突顯品味的「裝飾品」 設計成為一種用來獨佔、區隔社會地位的武器,是有錢人的雅痞樂趣 當「設計」與消費文化及生活品味結合,刺激消費成了最高指導原則, 時髦卻短壽的商品正左右著社會的價值體系。 設計究竟為誰服務? 是我們的消費欲望,還是真正的社會需求? 1979年,索尼(SONY)公司推出了隨身聽、隨身看、手提CD播放器,商業設計開始以創造美好生活型式為訴求吸引消費者。SWATCH手錶不再將報時精確當作手錶的賣點,而是以五顏六色的時尚配件自居,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海尼根的WOBO計畫曾試圖將啤酒瓶做成可回收再利用的建築磚塊,卻因為利潤太低及外形無法刺激消費者購買而宣告失敗…… 「設計」原應是為消費者服務,滿足其需求並解決問題,但在消費主義的發展下,「品質」和「附加價值」的吸引力是呈現產品身分和地位的關鍵。設計師不斷替換更新各種造型樣式的產品,為企業刺激銷量,逐漸遺忘設計師的社會責任——為第三世界、環境保護、身心障礙者、醫療設備、實驗研究,及突破性的概念而設計。 《為社會而設計》並非一本反設計的書,更貼切地說,它反對的是消費主義設計。本書透過對資本主義下「消費者導向設計」發展的分析,以及因相關問題衍生而來的「綠色設計」、「責任設計與倫理消費」,以及「性別觀點」等議題的探討,檢視設計對社會的意義,以及對社會意識與價值觀的影響,藉此重新檢視設計的作用與定位。如在「綠色設計」一章中,作者提出「美體小舖」的綠色經驗,討論企業在營利與社會責任間獲取平衡的可能性,以及一項商品從生產、運輸到報廢所必須面對的「綠色」抉擇,和這些決定對消費者的影響,充分顯現了設計與消費主義間相互糾葛的複雜關係。 近年來在台灣,由於產官學的重視,設計相關產業已然成為熱潮。然而,檢視設計師的角色,多半還停留在過去的觀念:創造吸引人的商品以鼓勵消費,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為企業增加利潤。然而,在此「拼經濟」的同時,也是我們省思設計與設計師在社會所扮演角色的最佳時機。正如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所言:「任何設計方案的『對錯』將取決於我們賦予此項安排的意義。」設計師視野的盡頭不應該只有產品及銷量,而應是社會與人。
簡單又有趣的畫畫遊戲
作品集的設計學:日本30年資深創意總 ...
生態經典設計1000
手繪POP範例寶典
手繪POP入門寶典
卡片DIY,實用篇
簡簡單單做卡片
世界雜貨散步
POP海報秘笈,手繪海報篇
相對論個性塗鴉信封袋設計
手製繪本DIY
為社會而設計
如何成為頂尖設計師
如何成為頂尖設計師:兼顧靈魂與麵包的 ...
設計師求生實用指南
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
イラストを使ったデザインのアイデア
日本平面設計美學
橡皮章生活雜貨
橡皮章幸福物語:240個獨創圖案為生 ...
臺灣省立美術館海報專輯
2004中華台北(陞技)羽球公開賽:2004/12/04半準決賽:男子單打(馬來西亞 vs 馬來西亞)
質性研究,從現象中尋找礦脈
Yonex all England open 2005 : badminton championships
羽球冠軍之路:技術與要領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
佛學基本叢書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
Sunrise sunset darai rama XIV
遠離四種執著
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2年版〉
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十課
健康體操
天仙正理
Slam Dunk
Get strong 101 101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games and activities.
CEO exchange. the recipe for success
八段錦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
孔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