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從「認同研究」的角度切入「族群研究」和「國族主義」這兩個研究領域,對「族群認同」和「國族認同」這兩個重要概念進行探索。「族群認同」和「國族認同」的形成過程,則是本書的核心問題意識。本書除了有兩章分別討論「國族」的概念和「社會建構論」的理論之外,在個案研究的選擇上則涵蓋了客家、台灣原住民以及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三個族群。至於在具體的分析議題上,本書包括了「客家研究文獻」(第四章)、學院內「客家研究」的發展過程(第五章)、「生命史」中所呈現的客家認同(第六章)、以「原住民起源」探究國族主義和學術研究的糾葛(第七章)、以及以人口普查當作觀察場域來理解「台美人認同」的內涵(第八章)。 本書在理論取向上是以「社會建構論」為基礎;在概念化的層次則企圖將「認同」的觀念重新放回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特別是Erik H. Erikson之「認同形成理論」──的理論傳統中來思考;在研究方法的層次,本書則主張「以不同場域來觀察某認同在某時間點的內涵和強度」。《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是本土研究中少見的「認同研究」專書,對台灣的客家研究、族群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俠的精神文化史論
中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分子
期待與墮落:秦漢文人心態史
中國現代知識份子的困境
清代臺灣知識份子社會參與之研究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
唐代士族個案研究:以吳邵.清河.范陽 ...
山情逸魂:中國隱士心態史
精神的煉獄:文化變遷中的中國知識份子
中國文人階層史論
發展中的東南亞中產階級:對馬來西亞. ...
種族與族類
種族、偏見與歧視
離散與混雜
大陸臺商的族群認同與公民身分:一個於 ...
解殖與民族主義
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
為什麼不殺光?:政治大屠殺的秘思
我們能否共同生活:在平等又歧異中共處
族群:集體認同與政治變遷
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
族群與社會
民法(親屬.繼承)
法學基礎理論:相對論vs.普遍主義
民法物權論
誰說人是理性的!:聰明消費者與行銷高手必讀的行為經濟學
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
憲法
法律的故事
上古神話演義
一代軍師:諸葛亮
貨幣戰爭,金權天下
法學導論
其實,曹操是個管理天才
三國殤:蜀殤
三國殤:魏殤
圖解世界史:一冊通曉.不可不知的基礎歷史知識
契約之內容與消滅
跨文化的人權觀點
契約之成立與生效
三國殤:吳殤
貨幣戰爭,金融高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