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為中心,探討其所體現出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以及相關的文化政治議題。 本書以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為起點,結合其自撰小說〈新中國未來記〉,討論所關涉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論題,為全書張目;繼以包天笑、葉聖陶、以及臺灣日據時期以來的重要小說為代表性個案,就「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展開系列論析。整體而言,它的目的並不在於作為完整的文學史論述,卻意圖以文學/文化史的視野,凸顯此一世紀小說書寫的內在特質與美學實踐,並開展它與啟蒙教育、出版文化、身體論述、性別研究、情慾故事等不同論域的對話思辨。 全書共六章,分為三部分討論 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 「青春」伴隨著「少年」成為近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的重要主題並非偶然;它所關涉的,更不只是文學書寫中的修辭喻託而已。無論是文化傳譯,文學想像,抑是啟蒙實踐,近現代的青春憧憬無所不在。而它的端緒,自當歸諸於梁啟超所倡議的「少年中國說」,以及相應而生的種種革新作為。因此,本書第一部分以「梁啟超」與「包天笑」為代表性個案,就二十世紀初,「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的相關論題進行探討。 艱難的青春,困頓的啟蒙 經由<孩童,還是青年?>梳理了來自社會現實、敘事話語與「青年」、「孩童」等文化符號的錯綜糾結及多方對話。利用<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探討「身體與空間/認同政治」及「從台灣身體到皇民身體」兩大主題。 從中國到台灣:孤兒?孽子?野孩子? 戰後台灣小說,著墨於「父子」關係者,比比皆是。<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率先將《臺北人》與《孽子》視為具有內在齊源的小說文本、對照閱讀。<孤兒?孽子?野孩子?>類二是將四○至九○年代的相關台灣小說,置於「父子家國」的述脈絡中,一併進行歷時性考察。
因為慈悲,所以懂得:管窺路內
野路上的少年郎:張萬康:對話空間:我 ...
在黑暗中漫舞的張楚:兩岸七0後創作互 ...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最後抒情?:閱讀林 ...
內向者的逆襲?:靠近黃麗群
光明中尋找黑暗:哲貴
無望的堅定:閱讀雙雪濤
掙扎.反思.探索:大陸當代現實主義小 ...
閱讀中國現代小說
依然九把刀:透視網路文學演化史
準個體時代的寫作:二十世紀九0年代中 ...
中國現代小說家論集
書寫部落記憶:九0年代臺灣原住民小說 ...
紅太陽與黃土地:中國大陸土改小說研究 ...
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 ...
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
神話的叩問:現當代中國小說研究
從張資平到關永吉:中國新文學長篇小說 ...
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跨語一代小說家 ...
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 ...
明代小說史
物體系的豔/異敘事:<< ...
悲情城市
走過關鍵十年
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
本日公休
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
風櫃來的人
彰化縣文學發展史
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
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文學類
我從眷村來
搖滾樂
陳映真小說選
臺灣文學研究論集
文學批評術語
新歷史主義
封閉的島嶼:得獎小說選
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
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
荒人手記
理性化與官僚化:對韋伯之研究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