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馬克思哲學的探索開始,鄂蘭對整個西方政治思想傳統展開批判性的檢視,這個傳統起於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而在馬克思達到高潮和終結。本書顯示鄂蘭是如何體認到該傳統並未能充分解釋人類的行動。本書最主要的長文〈導入政治〉深入思考現代對於政治的偏見,並提出一個問題:政治是否還有意義。當政治被認為是手段,是用以達成其自身之外的目的;當強制力被用來「創造」自由時,政治原則就從地球上消失了。但鄂蘭認為,政治一直是複數人類永不止息的努力,努力共同生活、共享世界,並相互保證彼此的自由。或許它可以再度如此。這就是政治的承諾。作者簡介漢娜.鄂蘭(1906-1975) 生於德國漢諾威,先在馬堡受教於海德格,後在海德堡受教於亞斯培,一九三三年因為猶太人身分逃往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前往美國,並歸化為美國公民,先後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以及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 鄂蘭著作豐富,包括《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研究納粹主義與史達林主義;《人類的處境》(1958)提出勞動、創作與行動三者的區別;《論革命》(1962)比較法國大革命與美國獨立革命;《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3)探討罪惡的平庸性與公民在極權統治下的個人責任;《黑暗時代群像》(1968)描寫十一位知識份子的思想與作為;《共和危機》(1969)思考政治謊言、公民不服從與暴力的問題;死後出版的《心智生命》(1978)則以人類的三種心智活動:思考、意志與判斷,隱約呼應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論。 向來不想成為「公眾人物」的鄂蘭,曾獲頒美國藝文學會獎章(1954)、萊辛獎(1959)、佛洛伊德獎(1967)、松尼獎(1975)等。譯者簡介蔡佩君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另譯有漢娜.鄂蘭著《共和危機》《責任與判斷》,其他譯作包括《前衛藝術理論》《知識的騙局》《多瑙河注》《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音樂讀本》《利維坦與空氣泵浦》等。
現代西洋政治思潮
ヨーロッパ政治思想の誕生
西洋政治哲學史
西洋政治思想史
西洋政治思想簡史
西洋政治思想史精華Q&A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
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宗教改革
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文藝復興
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哈伯瑪斯與傅柯之 ...
政治哲學史
戰後英法德政治發展評論
近代政治思潮
暗戀桃花源
Friends
紳士的品格
10+10:電影本片
Six feet under
Breakfast at Tiffany's
危險心靈
The bucket list
艋舺
呂赫若:冷峻的人道關懷者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紅燈記:京劇(全劇實況)
冏男孩
Paris je t'aime
一一
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
村上春樹の東尼瀧谷
臺灣作家劇場:在室男
鍾理和:人性的凱歌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