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巨流,1995)之續篇。以人口與住宅普查及工商普查資料為主要素材,配合其他資料與文獻,呈現1990年以後約二十年間四大都會內之鄉鎮市區在各個面向的變化。結合前篇的結果,以都會成長的變化、中心都市與外圍環帶的社經分化、住宅類型的變化以及公共運輸與個人機動運具的成長,總結臺灣都會發展的特性;並就西方都會發展的大趨勢,反思臺灣都市與都會發展的經驗。
尋伯公:石板伯公田野調查的美麗書寫
台馬客家帶的族群關係:和諧、區隔、緊 ...
南臺灣原住民族山林部落紀實
食光.時光:Kasavakan飲食記 ...
石碇相褒歌
台灣文明進程的落實:試論台灣文學如何 ...
多元文化主義:牛津非常短講系列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日本偶像帝國:練唱跳、學演技、玩綜藝 ...
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 ...
說破:全媒體時代危機管理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 ...
東亞城市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 ...
京都の「まち」の社会学
想望家園:台灣永續的參考藍圖
規劃理論
城市致富學
十年百城.千卷萬里:城市觀察的創新筆 ...
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
世界是垂直的:從人造衛星、摩天大到地 ...
城市的36種表情
都市の空間 都市の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