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要你「相信」,哲學要你「懷疑」, 哲學教授將兩者互相印證,提出了 一般人「離苦得樂」的新法門! 哲學不能懷疑「邏輯」,佛學則不能懷疑「佛陀」。 許多人為了想要止息痛苦,尋求快樂而接觸佛學,不過 佛學專有名詞一直是自學過程中的障礙, 「貪嗔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慈悲心」、「正念」…… 本書作者冀劍制為哲學教授,他發現在他受過哲學條理分明的訓練中,剛好可以用來理解佛學的精義,以及用簡單的日常語言把它表達出來。 「我把這件事情當作是我的使命,發心完成一本好讀又能彰顯佛學精要的書籍。」 本書分為【上篇】離苦得樂的「思索」、【下篇】離苦得樂的「修行」。 作者援引波普爾的否證論、英國哲學家休莫對自我存在的懷疑、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海德格的現象學、儒家的中庸之道、莊子的大自在以及宋明理學等哲學思想,用最口語易懂的方式,一一印證佛學理論,說明化解貪、嗔、痴等帶來人世痛苦的方法,一窺佛學中「無我」、「去我執」的精神境界。 另外,佛學記載了各種「離苦得樂」的本事,以及如何培養的秘訣。這種改變的過程,在佛學裡就稱之為「修行」。在宗教修行上,有更多超出我們一般想像的特殊經驗。這些經驗常常會和人世以外的話題有關,像是看見上帝、體悟人生大道、或甚至像是通靈等體驗,哲學上通稱這類經驗為「神秘經驗」。 佛學中的「悟道」很顯然就屬於這類神秘經驗。如果沒有經由修行體會,只是知性上的理解,那我們可以猜測這些理解應該都是偏離核心思想的。 作者以其實際「修行」的經驗,具體分享「靜坐」、「一念心」、「正念」等修行方法,以及對生活帶來的實際改變。 佛學有很多學習方法,號稱八萬四千法門。 如果你想要「離苦得樂」,卻在「理性思考」和「修行方法」上無法理解佛學, 哲學教授與佛學院院長,在本書提供一個學習的方便法門!
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
佛教正議
佛教哲學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僧肇的佛學理解與格義佛教
空の思想史:原始佛教から日本近代へ
佛教哲學要義
佛教文化哲學
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
新唯識論
業的思想
特集共生の思想
蜀山劍俠傳
噩盡島
全職高手
董事長嬉遊記
覆雨翻雲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
文字魔人漫畫版
如此人生
無頭騎士異聞錄
銀之匙.Silver spoon
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
墮神契文
The best of youth La Meglio gioventu
做工的人
旅食小鎮:帶雙筷子,在臺灣漫行慢食
銭天堂:ふしぎ駄菓子屋
異動之刻
咖啡師Barista
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