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因為一首歌,抑或一個名字、一齣電影而記住一個時代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曾說:「在語言裡,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使思想離開聲音。」作者李志銘從自己的收藏與愛好中,爬梳中外電影配樂、台語老歌、戰爭(如納粹、西班牙內戰、二戰)中的歌謠、競選歌曲,甚至台灣別具特色的唱片行、樂器工坊等,介紹在大歷史背景下常被忽略的音樂景觀。本書特色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最新力作──以收藏爬梳台灣聲音景觀 裝幀設計──何佳興──以紙張的手感與紋理,配上鮮豔的色彩與狀似唱片的圖樣,烙印於精裝書封上,一展日治至光復期間的台灣音樂的時代精神。名人推薦 楊澤(詩人)、李欣芸(配樂家、音樂製作人)、吳卡密(舊香居店主)、張世倫(藝評人,攝影研究者)、羅悅全(聲響文化研究者)齊聲推薦 楊澤│詩人 圍繞著聲音的主題,李志銘這回寫出了一本很特別的書,就我個人閱讀所及,極可能是中文世界的首發首創,也許可以姑且稱之為「聲音的當代史」、「聲音的地方志」的書。古人愛說「釆風問俗」,所謂風俗,風土的概念其實是聽覺性的,但在視覺當道,排山倒海而來,且淹沒一切的現代社會,聲音老早被放逐在感官文明的核心之外,成了靠邊站的,第二義的東西。像一個自命的史官,一個善於聆聽的「聲音的遺少」,志銘拓荒拾遺,博采留聲機年代以來,東西方的眾家流風餘響,日積月累,替時代保存了這份寶貴的記錄,值得我們好好感謝他的。 李欣芸│配樂家、音樂製作人 曾幾何時,網路上沒有的,就變得不存在一般;但其實網上缺漏的、找不到的可還真不少……在《留聲年代》中志銘信手捻來、細筆描繪的,正是這些時代抖落的吉光片羽。在書中,就連小津安二郎的御用配樂師齋藤高順,都鮮活起來……《留聲年代》裡的這二十八個故事,我們或知之甚稔、或前所未聞,一樣的是,志銘以筆作為時光機,以音樂通古博今,召喚出一幕幕陳年老事,將聯繫藝術與文史最重要的那座橋樑,搭了起來。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李志銘總習慣用屬於他的方式去體會音樂、去書寫音樂,拼湊出屬於個人的音樂品味,認真紮實地為自己的興趣去做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即使對那個年代、這些歌曲是陌生的,彷彿能經由他的文字一起聆聽這些震撼心靈的音樂,還原那個時代的情境與氛圍。這些看似直接,且不浪漫的做法和解讀,卻是他對音樂最浪漫的追尋與紀錄。 張世倫│藝評人、文字工作者 作者能超越「雅俗之別」的藩籬,讓以往處在高端與底層兩方,彷彿風馬牛不相及的品味區隔,都能重新被置放在俗民文化與生命經驗的脈絡裡重新理解,使得這本書並不拘泥於某種特定的品味類型,而能遨遊自在其中,書中對於郭金發的歌與楊澤的詩,便有一番精彩的對比映照,最終皆能以人生的個人體驗為公約數,而讓人產生超越雅俗隔閡的微妙共感,堪稱一絕。 羅悅全│聲響文化研究者 李志銘多重維度的影音鑑賞寫作從個人故事到集體經驗,從本土到國際,從二戰前到現今,他對歷史背景的考究,其深度與廣度從來不會讓讀者失望。
孤獨靈魂的撞擊:繆斯與超人
音樂與文化
音樂的現代性與抒情性:臺灣視野的當代 ...
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終點往往在他方:傳奇音樂家布列茲與神 ...
我聽到了幸福
亮处说话
娱死记
五年顺流而下
暗处低吟
锦瑟无端
退而不休集
爐邊閒話
樂進未來:台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
聆聽自己,聽懂別人:35堂讓生活更美 ...
幸福的熟年:音樂養生書
音樂鐘滴滴答
音樂的往事追憶
音樂的遐思
音樂札記
音樂美藝與人生
紐約時報嚴選100張值得珍藏的古典音 ...
Slam Dunk
蜀山劍俠傳
噩盡島
全職高手
聖鬪士星矢,The lost canvas冥王神話
核爆末世錄
覆雨翻雲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
怪醫黑傑克(典藏版)
部落的老情歌
進擊的巨人
如此人生
文字魔人漫畫版
中國歷代演義全集
董事長嬉遊記
銀之匙.Silver spoon
無頭騎士異聞錄
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
Mix
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