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國嚴刑峻罰政策與高入監率的反省 上個世紀七〇年代開始的反毒戰爭(War on Drug)以及之後的嚴刑峻罰政策,原始的目的是希望降低犯罪率,但卻造成了美國的高入監率,在OCED諸會員國中,美國的入監人口明顯高於其他成員,每十萬人就有716人在監獄裡。 監禁一個人每年要花四萬美元,這些錢來自納稅人的稅金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如果將大筆經費花在獄政,就等同對其他領域,如房屋補助、食物券及幼兒照護造成排擠,這些都是貧窮且弱勢的社群特別需要的(本書描述的黑人貧窮社區亦屬此類)。當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滿足,犯罪率自然升高,貧窮且弱勢社群的犯罪情況因此也陷入惡性循環中。 同樣年紀的年輕人,即便有差不多的行為(無照駕駛、在學校裡和同學打架、吸毒),只因族裔與出生區域不同,受到的監控與法律上所獲得的評斷也不同,他們可能在不同的地方舉行成年禮:一個大學裡期待著未來的美好生活,另一個則可能在監獄,連保釋費都付不出來。
@深入當地的民族誌,帶讀者看見美國底層的某一張臉 本書作者高夫曼在化名為「第六街」的黑人貧窮街區住了六年,與當地青年成為朋友,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從而也讓人看見深藏在現代美國底層的另一張臉。那裡的年輕人,每日活在被拘捕、被監禁的恐懼中,不論在家裡或路上,時時刻刻都處於在逃(on the run)狀態,而與他生命交疊的人,例如他的媽媽與女友,甚至是孩子,也因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狀態而大受影響,無法擁有一般人的正常生活,也無法進行長期的生命規劃,這使得一整個社群,都恆常處於不穩定的「逃跑」狀態中。種種狀況與他們所面臨的限制,可能是生活在僅僅幾個街區之外的人們所無法想像的。愛麗斯‧高夫曼的這本民族誌,讓原本陌生的彼此(美國不同族裔間、讀者與書中的人物間),有了相互理解、對話,甚至改變的可能。
「一部充滿力道的作品……很顯然的,高夫曼不僅研究產出了這本書,她更活在其中……對於一些年輕美國人而言,種族依然是能否追求幸福的關鍵性預測指標,本書是關於此一主題的精采紀錄。」——《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一份無與倫比的調查報告……本書的細節和高夫曼掌握主題動機的能力令人驚異,且令人震撼。」──《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在《全員在逃: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族誌》中,交織著心碎與洞悉、悲傷與糾葛。高夫曼替複雜的年輕生命展露令人動容的曲線,他們在費城黑人社區日常就是成為非法之徒。」──卡洛.史塔克(Carol Stack,美國社會學家,All Our Kin: Strategies for Survival in a Black Community作者)
「《全員在逃: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族誌》非常引人入勝,對於許多生活在名為美國城市的殺戮場域中的年輕黑人來說,這是一份清晰及冷靜的報導。本書揭露了這些人及其家人被嚴密監控的日常生活,並挖掘出那些他們被對付、被嚴重異化,並成為監獄工業複合體燃料的證據。」──以利亞.安德森(Elijah Anderson;美國社會學家,Code of the Street作者)